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正文

大学学统和核心价值观

2017-09-29  

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关于大学的价值观中具有本质性、主导性、统领性作用的价值观。

大学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反映大学的学统。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中,有优良的学统。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中,有优良的学统。在西方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中,也有优良的学统。如何继承好和弘扬好中国传统的优良大学学统和大学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主张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中国传统的优良大学学统和道统的精辟表达,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大学的理念、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大学核心价值观强调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古代的大学理念、精神、核心价值观,今天都可以赋予时代的内涵。中国传统的优良大学核心价值观,是君子的价值观,是真正的士(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孔子主张士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大戴礼记》说:“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王守仁主张“君子之学,惟求其是”;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传统的学统还指出了求是的重要途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这也说明,传统的大学学统是主张反思、批判和实践的。张载将学者(士、君子)的崇高使命总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这个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大学的学统和核心价值观。

在近代中国(1840—1949年),蔡元培、罗家伦、梅贻琦、熊庆来等人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学的学统和核心价值观,又吸收了西方的优良大学学统和核心价值观,并有所发扬光大,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大学学统和核心价值观。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说:“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对此方针的作用,胡适评价说:“注重学术思想的自由,容纳个性的发展。这个态度的功效在于(1)使北大成为国内自由思想的中心;(2)引起学生对于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趣。”(胡适:《回顾与反省》,白吉安、刘燕云:《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蔡元培1917年1月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向学生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918年11月10日,《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1页)蔡元培主张“砥砺德行”,提倡德育,是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学统和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指出:“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1917年1月15日,《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页)蔡元培特别强调:“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为要达上文所说的目的,所以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1919年9月20日,《蔡元培全集》第三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4页)曾任清华大学校长(首任)和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认为:“民族文化之寄托,当然以国立大学为最重要。”“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学若不能负起来,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可以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罗家伦:《中央大学之使命》,《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第237页)“国立大学,须担负造成民族文化之使命,为民族求生存,使国家学术得以永久发展,使民族精神得以充分振发。”(罗家伦:“提高学术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第232页)罗家伦还强调说:“研究是大学的灵魂。专教书而不研究,那所教的必定毫无进步。不但无进步,而且会退步。”(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五册,第24页)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凡一校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大学有新民之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梅贻琦:《大学一解》)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认为:“夫大学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教育乃百年大计,学术是国家灵魂,不容受损失。”

上引先贤们的言论,可谓中国大学学统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真知灼见,并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明晦。”“欲醒人心,惟在明学术。”(《二曲集》卷12,第104—105页)传统的优良学统和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这个根基不能放弃,更不能割断。今天,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的学统、道统和核心价值观,应当自觉、认真地借鉴、继承、弘扬传统的优良学统和核心价值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路崎岖,心向往之。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10JDJNJD267](作者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上一条:百家书影:冯契先生及其著作 下一条:中东石油的权力核心地位仍难撼动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2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大学新闻网设计开发 Stat.By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