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云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大学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5年1月6日清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文山小组走进平远镇田心社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对当地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情况进行调研。
平远镇田心社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西部,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是一方多民族交融的热土。在7633人的人口构成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占比超过八成。回、汉、壮、苗、彝五族同胞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华章。
调查小组拜访了当地居委会,在居委会负责人的带领下,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沿着被誉为“民族团结幸福路”的迎丰路,在科研实践中开展了一次特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倾听当地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故事,感受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为这座小镇带来的巨大变化。

热热闹闹的“民族团结幸福路”
“民族团结幸福路”来源于田心社区的“拆墙透绿”工程。从前,这里是一片高墙林立的封闭之地,各家各户之间灰色的墙壁不仅切割着空间,也无形中阻隔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今,经过“拆墙透绿”工程改造,昔日的高墙被拆除,那些冰冷的藩篱已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绿树,绿意盎然的庭院尽数开放,将街坊四邻紧密相连。迎丰路不仅连通了社区的脉络,更承载着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核,故而被亲切地称作“民族团结幸福路”。这条路见证了无数次心与心的交流,成为田心社区的精神纽带。
拆墙改造始于三年前的一场社区会议。“我们不能让墙成为邻里之间的距离。”田心社区居委会副书记袁平回忆道。为了实现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诉求,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田心社区启动了“拆墙透绿”工程。这不仅是一场环境的革新,更是一场人心的融通。

“民族团结幸福路”拆墙前

“民族团结幸福路”拆墙后
“拆除的是围墙,连接的是人心。”田心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马全喜副主任这样总结道。如今的田心社区,正是用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编织着一幅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每一处敞开的庭院,都是一个诉说着团结故事的窗口;每一段交织的藤蔓,都是一首传唱着友爱的歌谣。
围墙拆除后,幸福街的物理阻隔消失,邻里关系在开放空间中悄然重构。清晨,回族老人纳绍逵习惯性地在透空围墙边石凳上晒太阳,隔壁邻居送孙子上学时总会与其驻足闲聊。两人从最初的寒暄“吃了没”,逐渐聊到孙辈的教育、医保政策,甚至相约去镇上赶集。“以前隔着高墙,连他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现在每天见,不聊几句别扭。”纳绍逵笑道。午后,民族团结广场的树下总坐满了闲聊的老人,汉族老人杨立刚和回族老人马明营便是一对因围棋而结交的新朋友,他们之间也会经常互相照看孙辈。“娃娃们满广场跑,谁家大人临时有事,喊一声‘帮忙看会儿’,自然就接过去了。”


美食节的热闹景象
在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不懈努力下,“民族团结幸福路”已成为田心社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标志,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如今,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已成为田心社区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每当节日临近,社区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从食材的采购、摊位的布置到节目的排练,每个人都在忙碌中享受着乐趣。节日当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带着不同民族的美食在这里交汇融合,创造出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现场熙熙攘攘,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美食节不仅是一次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民族团结课程,它促进了各族群众在互动中建立情感联系,共同维护着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的社区家园。
黄昏时分,田野调查小组驻足于新建的水坝前。远处的稻田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光,仿佛在吟唱着丰收的赞歌;平静的水面反射着晚霞的色彩,也映照出田心社区的美好愿景。这座水坝不仅是当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见证,更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展现了防灾与护田并重、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实践精神,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依托、和谐共生的象征。
“这里是一幅多民族共绘的绚丽画卷,一首充满希望与和谐的田园诗。”
【调查手记】在民族学视野下,多元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融汇,既体现在传统节庆、手工技艺等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也蕴含于日常交往的衣食住行之中。在田心社区,回、汉、壮、苗、彝五族携手共建家园,各族群众尊重差异、平等交流、互帮互学、互利共赢,还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
供稿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调查组成员:赵彦凌、谢蕾、廖若辰、刘熙、陈云龙、李爽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