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 >> 正文

云南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项目连续五年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2024-11-28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的评选结果,其中由云南大学提交的项目《科技创新平台聚智守护红土地,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成功入选。云南大学也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连续五年均有项目入选的单位。

《科技创新平台聚智守护红土地,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项目聚焦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的典型区域——玉溪市新平县。云南大学水土保持研究团队依托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站和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地方政府及行业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了“政府-企业-高校”联合体,并建立了“云南现代水土保持科技小院”。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汇聚智慧,保护红土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的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金秋十月,褚橙迎来丰收之际,玉溪市褚氏农业向云南大学捐赠了100余吨褚橙,也标志着双方在人才培养和产研结合方面将有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云南省作为我国少数完全处于高原山地环境的省份之一,各民族利用山地资源和环境条件,逐步发展出多种农业模式。然而,这些模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加之红土地的广泛分布和易受侵蚀的特性,使得云南省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红壤山地人地关系错综复杂,水土流失的监测、模拟及综合防治缺乏成熟的先例,这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云南红壤山地也拥有独特的“立体生态农业”优势,形成了以高山凉爽、半山暖温、河谷炎热为特点的“半山-河谷特色柑桔产业带”。以“褚橙”为先锋的柑橘产业,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以柑桔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同样可能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北方广泛采用的坡改梯、鱼鳞坑等技术,在建设成本、适用条件及水土保持效益方面,难以有效应对红壤山地土壤侵蚀的挑战,迫切需要在水土保持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1 哀牢山半山-红河谷特色柑桔产业带

2 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


历经十二载,致力开发适合高原山地的水土保持技术,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水保智慧”。自2012年以来,项目团队深入红壤山区,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建立了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研究站,并于2021年获批成为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站(图3)。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野外站已建成包括水土流失观测、技术研发、生态修复、柑橘耗水研究等九个观测场。2023年,站点获批成为云南省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结合团队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云南省科技厅课题等,研发并验证了横垄耕作措施和60%的玉米秸秆覆盖技术,有效缓解了高原山地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创新研发了柑橘林植生毯水土保持技术,突破了传统生物、工程、耕作水土保持技术的局限,形成了一套适合高原山地的水土保持新技术。依托“新平柑橘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县创建”项目,在干热河谷区开展示范并推广,推动了更多“绿色食品牌”的建立,为守护绿色发展领域、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注入了“水保智慧”。

3 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站

  

利用平台的显著优势,构建“平台+企业”的创新模式,为民族县的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和智力资源。依托云南大学申报并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团队与新平县、褚氏农业有限公司、鼎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展开深入合作,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并与特色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云南新平现代水土保持科技小院”,将科学技术引入田间地头,融入红土大地,为民族县新型农科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与智力资源,实现了“校-地”之间的高效联动。

针对柑橘产业面临的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团队依托野外站和科技示范县创建项目,与四川大学灌溉需水研究的优势团队合作,建立了特色经济作物节水提质增效的灌溉模式,有效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团队还邀请了当地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面向柑橘种植大户、柑橘种植小微企业技术员、种植基地管理技术员,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和田间大课堂,累计为当地培养了超过500人次的“留得住”的人才队伍(图4);与褚氏农业共同以“褚橙”种植生产管理为标准建设的教培中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农业的“新农人”。

 

4 依托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培训


搭建产教融合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用的协调发展,以科研成果回馈教育事业。团队与褚氏农业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建立了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见图5)。联合野外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迄今已有超过300人次参与。同时,接待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其他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200余人次;并为当地基层干部及农民举办了100余次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野外站的建立,一头连接着高等教育机构,另一头则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推动了科研成果对教育的积极回馈。

  

5 云南大学-褚氏农业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近年来,云南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所实施的六个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均被教育部选为典型案例。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提供了“云大样本”,同时也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科学技术处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上一条: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召开国际中... 下一条:我校多名教师在2024年云南省...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