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云南大学举办“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

2018-04-17  

4月15日,由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缅甸研究院、印度研究院以及“一带一路”研究院主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昆明成功举办。来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大理大学等机构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云南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现状和发展目标。他表示,云南大学将包括区域国别研究在内的“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列为重点建设学科群,拟以东南亚、南亚研究为重点,打造8-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通过优化学术力量和研究团队,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研究布局,持续大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建设。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代表秘书处对本次会议表示热烈祝贺。罗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服务“一带一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新时代的核心任务。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是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高校推动周边和区域研究工作,必须牢牢依靠学科建设的带动发展作用,才能使国别区域研究真正落地生根。他认为,云南大学计划在政治学一级学科项下设置区域国别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将有力推动和加强全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顾问张蕴岭教授提出,区域国别研究是交叉学科,鉴于其重要性,需要对其有一个定位。他认为,可以将区域国别研究列入国际区域学的范畴,并就国际区域学的发展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国际区域学具有地缘、人文和利益三个维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区域构成要素与机制、区域内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跨区域关系(区域与世界)。

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各国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个议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结合各自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各抒己见,对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建设规划编制、理论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探讨。

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志成教授指出,区域研究要转变研究视角、树立学术自信、构建话语体系、强化学科属性、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团队建设、秉承开放性,同时要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以及定性与定量的平衡,注重全球和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的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社会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许利平研究员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绝对不是象牙塔的研究,要跳出学术的研究、学校的研究,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更要立足于国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主任钟智翔教授认为,区域国别研究要培养扎实掌握对象国语言,精通对象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并掌握相关专业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云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兼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研究员指出,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尽管看起来声势很大,但学科地位有待明确和提升,总体上还处于缺乏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状况。要实现区域国别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注重培养青年一代。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就区域国别研究的心得体会、他国经验、内在动力、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做了发言。

经过研讨,与会代表就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达成初步共识,认为在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前所未有地需要加强对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了解,但中国当前的区域国别研究尚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此,凝聚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培养符合我国利益需求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就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共同努力,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周边外交研究中心 供稿

(编辑:李哲)


上一条:我校两位教师获评“云南省师... 下一条:张力副校长带队到凤庆县调研...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2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大学新闻网设计开发 Stat.By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