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二)

昆明民族歌舞餐厅里的民族交流交融

2025-04-10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云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大学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5年寒假期间,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昆明小组走进昆明的多家民族歌舞餐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调研餐厅这一场域如何打破单一民族文化的封闭性,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平台。

作为中国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昆明市始终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以26个世居民族共同书写的团结史诗,绘就新时代民族交融的立体画卷。

‌这座城市里有着不少民族歌舞表演餐厅,在这些餐厅里,通过常态化的表演,将云南境内各民族的舞蹈、音乐直观呈现给就餐者,打破了以往民族文化仅在聚居地传承的空间限制,这些餐厅成为了都市日常的民族文化传播之地。

民族歌舞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民族认同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家餐厅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民族,大家分享各自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促进相互理解,塑造了一个个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微观现场。

昆明某民族歌舞餐厅演员排练并进行网络直播

在昆明某民族歌舞餐厅,演员们是来自云南和贵州省各地的哈尼族、彝族、苗族和汉族同胞,根据演出的需要,年轻演员们跟着前辈学习,或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歌舞,实现了在表演团队中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共享,大家也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了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

在另外两家民族歌舞餐厅,一家餐厅的乐队由拉祜族、傣族、蒙古族同胞组成,另一家餐厅的乐队由佤族、彝族、拉祜族同胞组成。他们表演的节目包括了融合不同民族音乐特点的歌曲和舞蹈,这既包含了艺术和文化上的创新,也在客观上使得不同民族的成员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现了族群互鉴与认同,还将曾独属于某一族群的文化融合进歌舞传播给更多人。一位佤族演员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很多民族的歌,我会向彝族演员学唱,有的歌甚至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的小伙伴都很开朗,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但是大家相处得很好,我很喜欢在这里上班。”

身着佤族服饰的拉祜族演员

对于演员们来说,对于能将本民族文化和艺术展现给更多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一位傣族演员向调查小组提到,“我的父母是傣族人,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在这里表演,不仅是谋生,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傣族文化。比如《让你听懂我的语言》这首歌,歌词是傣语,但旋律能让所有人共鸣,有顾客会主动询问歌词含义,我会讲解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位来自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藏族小伙在昆明某餐厅做驻场歌舞演员,在表演歌舞的同时,他还会主动给就餐者讲述藏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含义、歌舞背后的祈福仪式,以及在高原生活的故事。他热情和开放的态度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魅力,在一声声“扎西德勒”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

餐厅中进行民族歌舞表演不仅是饮食文化的延伸,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集中展示。这些餐厅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会聚一堂,大家在共同欣赏歌舞、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民族歌舞演员与就餐客人近距离互动

这些民族歌舞餐厅大多没有舞台和用餐区域之间的物理隔断,比如,在演出间隙,演员们会走下舞台,为就餐客人戴上傣族传统头饰、带领食客体验糌粑或酥油茶的制作工艺、就近介绍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等。表演者与就餐者的即时互动,打破了“演员—观众”的界限,形成了情感共鸣。通过歌曲、服饰、语言等符号,唤起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进入餐厅时热情洋溢、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迎宾客仪式,到后厨精心烹制的民族风味佳肴,再到舞姿灵动、歌声悠扬的演出,通过各环节中不同民族从业者的倾情投入,实现了“民族团结”理念的生活化表达,让每一位就餐者都真切感受到,各民族虽风俗各异,但亲如一家。一位来自湖北省的游客感慨说,“我走南闯北,云南的民族文化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可以说列第一,这些对于我们外地人来说,是很新鲜的、很值得看的。”“这些歌舞在外省是表演,在这里就是生活。”

调查小组与受访者合照

在昆明的晚风里,不同民族语言的祝酒歌旋律优美、热情洋溢。这样特别的民族交融叙事场景,发生在一桌桌充满烟火气的美食之间,没有刻意的文化展示,只有不同人群在共享空间里自然碰撞出的共识和共情。在这里,云南的民族交融化为如呼吸般自然的生活常态。


【调查手记】在这次对昆明市民族歌舞餐厅的调研中,我们经常收到热情的邀请,“泼水节的时候来我们版纳玩啊”“摸你黑节的时候一定要去临沧”。我们家乡不同、民族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可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同样的话题,分享相似的情感,仿佛久别重逢的亲人。在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民族交融并非一首宏大的叙事诗,而是包含在一声声“兄弟姊妹”的亲热称呼中,绽放在一张张热情洋溢的快乐笑脸上,深入到每个人温暖感动的内心里。

供稿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调查组成员:杨韦依、刁秋予、张薇、黄茜、崔晴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云南大学举办2025届毕业生春... 下一条:云南大学组织“宏志助航计划...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