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五)

丽江大东乡的露天电影和黑板报

2025-05-21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云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大学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4年暑假和2025年寒假期间,首届云大—清华联合暑期田野营大东组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团队先后前往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深入了解电影下乡和乡村黑板报在民族地区推动文化和政策传播、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大东乡坐落于黑白水河之畔,东与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棉乡隔江相望,南与古城区金山白族乡接壤,西与束河街道、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大具乡山水相连,北与玉龙县鸣音镇为界。大东乡居民以纳西族为主,人口比例达到72.34%,同时亦有傈僳族、苗族、壮族、汉族、藏族等民族居民,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荣的社会结构。

2021年,大东乡居民观看露天电影(图源:公众号“大东乡音”)

在这个多民族世居乡村里,“电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大东乡电影放映员邱国和的身影就穿梭于各个村落,他携带着放映设备等,为当地居民放映露天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下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既是当地群众的日常娱乐方式,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关键媒介。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电影下乡”迎来黄金时期,当地居民对露天电影充满热情,《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影片深受欢迎。在早期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热水塘村小组村民张富国自发在电影放映过程中用纳西语解说影片情节,这种做法广受欢迎,各村纷纷仿效,一度成为当地露天电影的一大特色。而且,露天电影放映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的同时,还营造了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社交场域,不同村落和民族的居民以观看电影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甚至有青年男女因此相识并喜结连理。

左图:和红亮与调查组交谈                  右图:和红亮所使用的便携电影放映机

进入21世纪,国家投入更多资金支持乡村电影放映,乡村公益电影放映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影片更丰富,还出现了民族语译制电影。2010年,大东乡文化站(现大东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聘请了纳西族居民和红亮专门负责“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益项目。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局提供放映补助,为乡村电影的内容和场次提供了保障。

和红亮带着当地孩子们跳“热美蹉”

近年来,大东乡的露天电影不仅有各类新老影片,还有《云上石头城》《红麦》《木府风云》等具有纳西族文化元素的影视剧,以及关于预防野生菌中毒、急救知识、水果防虫害、化肥使用方法、防范电信诈骗等的公益宣传片。除了在固定时间为当地居民放映露天电影,放映员和红亮还将放映机搬进校园,让电影成为孩子们课余的一项有益活动,大东完小的纳西族小朋友说,“和红亮叔叔经常来学校给我们放电影,各种电影都有,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和我的祖国》,看完之后,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现在,随着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当地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方式不断丰富,乡村露天电影逐渐淡出乡村文化生活的主流。但经历过那个文化资源匮乏时代的人们无不对其充满怀念,下翻身村汉族居民李汝鸿说,“电影下乡为那个时候的乡村带来了活力和知识,经常是一个村小组放电影,周围村子的村民都过来”。电影下乡在大东乡的实践,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文化生活的演变,也承载了大东乡几代居民的珍贵回忆。放映露天电影的小小篮球场,成为大东乡各民族群众在漫长岁月中相知共荣的文化、情感汇聚之地。

和启文抄写的黑板报

在大东乡,文河村的黑板报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和启文于1961年从丽江师范学校(现丽江师范学院)毕业后,前往宁蒗彝族自治县投身教育事业,于1994年退休回村居住,这以后,他主动承担起村里黑板报的办报任务。除了通过小黑板发布上级通知等,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丽江日报,并坚持收看和记录央视《新闻联播》,经常选取重要时事新闻在黑板报上发布,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为乡村基层治理贡献出一份特别的力量。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和启文就通过黑板报进行政策宣传,使村民便捷了解政策和时事,及时获得知识和信息,发挥了黑板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打通政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的功能。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6.8级地震,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伤亡较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尽管相隔千里,但大家都关注着救援进展,牵挂着藏族同胞的安危。1月14日,和启文老人综合当天的新闻报道,在黑板报上发布了以下内容:“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后七天。群众全部住进板房。所有参加地震救灾抢救的同志们,您们辛苦了!”

村民李龙是黑板报的忠实读者之一,他说,“黑板报上的内容经常成为村里人聊天的话题呢。”

从1994年开始,和启文已经坚持办黑板报30多年,他说,自己是退休了闲不住,想要为党、为群众发挥余热,“紧紧跟党走是我的初心”。

调查组与当地居民合影(后排右二为和启文爷爷)


【调查手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众交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田野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及文化交融的实例,这些场景在我们看来或许感到新奇特别,然而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种多元的融合早已深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供稿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大—清华联合暑期田野营马关组成员:成雪 金安迪 李洁梅 李沁洋 刘怡 吕璐亚

马天娇 木金智 裴一泽 王汝彦 余琴娜 俞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团队:安龙凯 蔡俊青 程雨涵 额吉龙 孔雪梅 沙劲琪

谭玉梅 田成燕 王清媛 许悦 赵露怡 周冯 朱煜荣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云南大学举行第九届塞克抓马... 下一条:云南大学举行2025年五四表彰...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