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面锦旗背后的云大师生爱心接力

2025-07-08  

2025年6月26日,云南大学副校长、本科生院院长吴涧一行前往鲁甸县龙头山镇中心小学看望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浸润行动”)第四批支教师生期间,龙头山镇中心小学党政领导为云大支教团队送上了一面锦旗。

“云大学子传薪火,山小课堂绽芳华。支教助学倾真心,春风化雨润童心。”这面28字的锦旗背后,是217名云大支教师生持续4个学期的爱心接力。

作为云南省首批浸润行动实施高校之一,云南大学对口帮扶边境市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昭通市鲁甸县。2025年春季学期,来自体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的91名师生接过第三批支教师生的接力棒,奔赴景洪市、鲁甸县,续写双向浸润的新篇章。4个月来,他们累计授课2.34万节,惠及2.9万名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用实际行动交出浸润行动这堂专业实习课、社会实践课、思政教育课的合格答卷。


发挥专业特长 缓解乡村体美师资紧缺问题

在景洪市、鲁甸县的部分乡镇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较为明显。针对这一现象,云南大学本科生院主动与两地教育体育局对接,根据受援中小学师资需求,结合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就业意向和生源地情况,遴选专业对口的优秀学生参加驻点帮扶。

帮扶期间,第四批支教师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两地的28所中小学积极开展体育美育教学等工作,人均周课时17.2节,有效缓解驻点学校音体美师资紧缺问题,助力当地体育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其中,派驻景洪市第六小学的体育学院学生施国伟承担了18个班的体育课教学,加上社团辅导,每周课时22节;派驻鲁甸县水磨镇中心小学的李帆、普建东每人承担6个班的体育课教学,每周还有社团辅导、课后服务、大课间各5节,同时帮助学校组建了田径队、啦啦操队。他们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运动时,觉得付出的辛苦很值得”。

支教师生们克服生活条件上的困难,用专业的教学方法、饱满的工作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对运动与艺术的热爱,让更多学生在舞蹈、绘画、足球、音乐的世界里绽放光彩。

同时,支教学生们虚心向当地教师学习,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教学经验。4个月里,他们参与教研活动372次,并结合支教实际工作,申报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项、参与学科竞赛5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基层公益支教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除了体育美育日常教学,支教学生还承担课程建设、社团建设、课后服务、竞赛展演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巡回授课等工作。通过基层公益支教的系统性锻炼,支教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批支教师生在教学之余,充分发挥专长,帮助各驻点学校组建啦啦操、体操、跳绳、合唱、剪纸、国画、创意速写、营建社等13个体育美育社团,有效提升了乡村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和运动的浓厚兴趣。

派驻在鲁甸县的支教师生积极参与筹办2025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暨学生运动会。经过近3个月的精心筹备,体育学院支教学生作为带队教练,指导对口帮扶学校学生取得3金、5银、7铜及多项前8的好成绩。

第四期浸润行动总结会上,鲁甸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大支教师生用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为鲁甸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和美育实践,填补了乡村教师专业师资的缺口,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支教期间,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的支教师生为景洪市嘎洒中心小学、勐旺乡中心小学、嘎栋中心小学及鲁甸县火德红镇中心小学、小寨村完小、江底中学等多所中小学设计并绘制墙绘,体育学院支教师生参与其中绘制地面游戏,用近千平方米的青春笔触为乡村校园增添文化内涵。

支教学生还积极参与学校教务、德育等工作,带早操、早晚自习,协助监考、阅卷,全方位体验中小学教师岗位,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习更好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真切体验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温度。在景洪市勐龙镇小街九年一贯制学校支教的体育学院学生罗晓龙说,“当看到孩子们在雨后湿滑的地面追逐一个漏气的皮球时,我意识到自己得放下标准化教案,蹲下来用树枝在泥地上画战术图,把傣族竹竿舞的节奏加入热身游戏,才更容易融入他们。”


传承传统文化 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景洪市和鲁甸县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深深触动着支教师生们,他们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体育美育教学,将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佤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与社团建设。

景讷乡是西双版纳的“陀螺之乡”。派驻在景讷中学的体育学院学生李阳一到岗就对打陀螺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很感兴趣,通过虚心向身边的师长请教,他很快便与当地孩子打成一片,并发挥自身田径专长,训练17名特长生参加中考测试,取得了15人过线的好成绩。

在基诺乡中心小学,徐文伟、张宝玉、陈秀枝3位支教学生对当地非遗大鼓舞、奇科、砍刀布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之余,他们向当地小学教师积极学习技艺,并努力将这些文化宝藏传承给更多青少年。

傣历新年泼水节期间,派驻景洪18所中小学的支教学生参与了驻点小学校园活动的组织与场地布置。艺术与设计学院多名支教学生以这一传统节日为灵感来源创作墙绘;派驻景洪市第三小学的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支教学生周梦润积极参与学校“小刀美兰非遗文化社团”的筹建。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支教学生文奕、刘马一骄在鲁甸县南城中学组建了纹样社团和象形文字社团。文奕带领学生用蝙蝠纹、荷花纹等传统吉祥纹样绘制了《同心中华》系列画作,刘马一骄指导10余名学生用象形文字共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品。

时短情长,当春季学期的支教临近结束时,景洪市、鲁甸县受援学校的孩子们为云大的哥哥姐姐写了很多小卡片,表达着感谢与不舍,诉说着希望与憧憬。

目前,云南大学浸润行动第五批支教师生已遴选产生。经过岗前培训后,他们将继续逐梦前行,在服务景洪、服务鲁甸乡村教育的道路上,用理想与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知识与青春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开启大中小学生共绘同心圆的新篇章。

2023年9月以来,云大202名支教学生与15名带队教师,分四批次接力奔赴景洪市11个乡镇、鲁甸县8个乡镇,将运动与美的种子播撒在基诺山的雨林中、勐龙国门小学的课堂间、龙头山琅琅的书声里、卯家湾欢乐的操场上……用青春的热情和智慧,为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来源: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乡村振兴办)、体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审核:宁莉

下一条:云南大学召开科研诚信建设及...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