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正文

云南大学举办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成果发布暨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5-11-08  

2025年11月7日,云南大学举办“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成果发布暨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由中国社会学会指导,云南大学主办,旨在以学术实践致敬先贤,以思想交流展望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李培林研究员,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海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张翼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级岗教授、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李友梅教授,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教授,云南大学相关职能部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负责人,大调查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调查样本区县课题组负责人和样本区县领导,以及国内外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李培林、海江、杨绍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致辞。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学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谢寿光教授作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总结发言。

与会嘉宾为大调查成果——“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丛书”揭幕,发布“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数据库”,向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学术指导委员会、大调查样本县调查组、大调查样本县代表颁发证书并致谢。

中国乡村大调查调查组负责人代表、样本县政府代表、参与调查学生代表作分享发言。

在主旨演讲环节,李友梅,张翼,中国农业大学资深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飞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边燕杰,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分别以《在与时俱进“从实求知”中构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文庙、魁阁与云南乡村大调查成果的挖掘》《主体性的生成——非洲田野经验中的自我与他者》《社会基础:中国社会中“活着的传统”》《“长安指数”研究:理性思考、项目设计、调研进展》《“鸡毛换糖”:义乌农民的历史三调——廿三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叙事》为题作主旨演讲。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CRSS),是云南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启动的旗舰项目,也是一次赓续费孝通先生“魁阁精神”、回应时代重大命题的学术实践。大调查以系统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转型逻辑为核心目标,将“县域”作为核心分析单元,超越单一村落的局限,在国家政策传导和资源配置的关键层级上,理解乡村的动态。大调查采用“混合研究”路径,打破“定量”和“定性”的壁垒,前瞻性地开发并应用了“社会科学数据分析与文本生成系统”(DATGS),利用生成式AI技术,高效整合海量多模态数据。在大调查中,全国18所高校的875名师生深入云南42个县市区的348个行政村、696个自然村,完成了9300份高质量的个人有效问卷和345份村居有效问卷。

大调查历经三年,积累调查资料、图片与视频等数据达5736.32GB,挖掘并撰写了246个鲜活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催生了103篇CSSCI和SSCI等期刊论文;提交55篇政策咨询报告,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调查成果凝结为52部系列丛书,包括1部总报告、42部县域报告和9部专题报告;培育出“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共计43项。

基于大调查海量数据,云南大学倾力打造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数据库”,除微观调查数据外,创新性地整合了省统计局的宏观数据与省乡村振兴局的业务数据,相关资料经严格审核后将向学术界开放。

大调查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实现了视角的跃升、方法的整合和技术的革新,探索出了一条从“实践案例”到“学理论文”,再到“决策报告”和“系统专著”的转化路径,成功实践了“调查+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全新育人模式,让数百名学生在田野中“干中学”,培养了一批深刻理解中国国情的新生力量,为推动社会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提供了新的蓝本和思路。

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扎根祖国大地,传承好“从实求知、学术报国”的魁阁精神,不断探索有实效、有创新、可借鉴的实践育人模式,为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审核:宁莉

上一条:第十二期西南文献与边疆学自... 下一条:历史与档案学院罗群教授在《...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