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五):将论文写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中的贡山山水间

2023-05-09  

【编者按】云南大学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和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的重要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云南大学牵头组织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中,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875名师生奔赴云岭大地42个样本县(市、区)的348个行政村,深入云岭大地,深入乡村社会,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生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为分享各组师生在大调查中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人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云南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和大调查背后的故事,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社会科学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继续推出系列报道《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


将论文写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中的贡山山水间

2022年12月14日到2023年2月17日,66天的调研时间,由19名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贡山小组,经历了大雪封山、塌方等险境,克服语言、环境等障碍,完成了162份问卷,积累了100多万字的田野日志,目前已形成了《贡山县域乡村调查报告》《化茧成蝶:独龙族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中的主体性研究》等一篇专著及多篇学术论文、咨询报告。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学术成果,还有乡情,更有走出象牙塔后对贡山乡村社会的全面、深入了解。

一、走进怒江、走进独龙江: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惦念的地方

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习近平总书记接到信后给乡亲们回信说“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并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时任贡山县委书记娜阿塔、县长马正山、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乡长李永祥以及独龙族纹面女李文仕、董寸莲座谈,详细了解独龙族的生产生活巨变。

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表达了继续坚定信心跟党走、为建设好家乡同心奋斗的决心。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独龙江乡亲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在独龙江乡独龙族“一跃千年”巨变的关键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会面、两次回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个地处中缅交界,人口仅3万多人,主体民族独龙族、怒族皆为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并与傈僳族一样皆为“直过”地区民族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此次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重点关注地区,由在此长期跟踪调查的高志英教授领衔开展贡山乡村大调查,旨在调查“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进展情况。

二、赓续:魁阁乡村调查传统在贡山的延续

由于贡山特殊的区位、社会、文化,历史上一直都是人类学、民族学学者高度关注的地区。1935年,魁阁重要学者陶云逵经维西翻越碧罗雪山、高黎贡山,过溜索到怒江、独龙江调查。20世纪80年代,在费孝通先生组织“六江流域调查”项目中,蔡家麒与杨毓骧两位前辈经60多公里的人马驿道徒步进入独龙江,用一身汗水、双足血泡撰写了调研报告。20世纪90年代,法国学者施蒂恩,云南大学教师郭建斌、高志英、覃丽赢等先后从人马驿道、独龙江公路进入独龙江开展持续性调查研究。本世纪初,云南大学组织开展的首次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因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领队郑维川老师不得已在怒江边唯一的小茶腊独龙村寨完成调研。

2022年末,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贡山小组的师生们沿着前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足迹,再次深入独龙江腹地,开启此次乡村社会大调查。

当年陶云逵前辈避开塌方、泥石流频发的雨季,避开大雪封山的冬春季,在当地向导、通司(翻译)、背夫的陪同下,需花费五六天才能翻越高黎贡山。时过境迁,在独龙江公路和高黎贡山新隧道贯通后,我们的团队无须避开暴雨季与冬雪季,仅用两天时间就从昆明抵达贡山县城,深入独龙江边的独龙新村也仅需再乘车3个小时。师生们也无须专门找翻译,因为团队里就有从独龙江独龙族走出大山的硕士研究生,独龙江乡里也有回乡知识青年担当热心翻译。当年前辈们遇到的害怕见到外人的“纹面奶奶”们也不再避开生人,因为在长期田野调查中,我们的师生已经和“纹面奶奶”打成一片,同吃一锅饭,同在一块地里挥汗劳动,早已成为一家人。受访群众通过使用5G网络的智能手机得知我们的行程后,早已在火塘边烤好了又糯又面的土豆,打好了甘甜的漆油茶,炸好了香喷喷的苞谷花,迫不及待要与我们分享独龙江、独龙族日新月异的巨变。

三、拓展:将论文写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中的贡山山水间

与前辈们的贡山、独龙江调查相比,2022年的调查条件可谓是“千年一跃”,怒江新公路(美丽公路)早已开通,横跨怒江的现代钢筋水泥大桥一座连着一座。但毕竟区位、自然环境与交通的特殊性,路上的时间依然不短,调查组的师生们早上六点从昆明出发,下午抵达福贡县城。经过一夜休整后,独龙族组、怒族组与傈僳族组成员次日上午各自登上越野车分赴调查目的地。

“两岸鸟声啼不住,车子已过万重山”,在平坦而又狭窄的美丽怒江新公路上,同学们也因快到田野调查点的好奇、激动,一扫昨日的疲惫。高志英老师与独龙族、傈僳族学生教导其他民族的同学如何进行日常交流。高志英老师特别强调,做田野调查不是一进门就直奔主题,那样会把不会汉语的老乡问懵,而是应先“走亲戚”,先跟老乡们吃起来、喝起来、唱起来、跳起来,这样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后续的调查才能顺利开展。

于是,在各自负责的调查村落,调查小组从熟悉乡情、交流感情与专题调研先行。在“纹面奶奶”李文仕家中,李文仕与她曾获“最美生态护林员”称号的女儿李玉花倒好了油茶,煮好了土豆、苞谷棒与山药,把师生迎到火塘边聊天,隔壁邻舍的乡亲们也一一过来与师生们打招呼。无须听懂当地方言,满脸的笑意便是最好的语言;无须客套,一个拥抱就是最暖心的接纳。当地群众和师生们手拉手在火塘边唱起悠悠的民歌。师生们都被善良、淳朴的贡山各族乡亲们所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难,把乡村社会大调查做好。

在调查中,每到早、中、晚三餐时间,独龙族硕士研究生龙睿超的家人就把热乎乎的饭菜放在门口、给我们背来取暖柴火。还有老乡悄悄把鸡蛋、蔬菜放在门口。师生皆感动得一边流泪,一边烧火,一边吃饭,一边做文献回顾与田野调查方法讨论,这样的经历,让首次参加田野调查的同学们终生难忘。

在调查期间,有同学水土不服,“纹面奶奶”莲自仙与黛巧各自拿出一大包药说:“不用怕,孩子买来药,工作队给来药,外地朋友也寄来药,所以生病了也不怕的!”“纹面奶奶”还说,在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江的群众生病了就只能靠巫师祭鬼作法,最后往往是人财两空。以前的独龙江、怒江峡谷,当地人民因地方性疾病与塌方、滚石、泥石流与爬天梯、过溜索意外而亡者的数量不可计数,但如今,当地的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人口从解放初期的2000多人增长到7000多人。纹面奶奶手里的一包药,呈现的是独龙族生产生活巨变大江里的一滴水。

从怒江两岸到独龙江畔,从碧罗雪山脚下的怒族、傈僳族村寨到高黎贡山西侧的独龙新村,在火塘边,在山地里,在婚礼现场,在节日仪式现场,表面上是一份份问卷的问答,但问卷的背后,是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一则则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最终汇集成专题调研报告。

两个多月的贡山乡村大调查已画上圆满的句号,但乡村大调查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滞,田野调查的苦与乐,也将继续延续下去。因为我们眼中的贡山独龙族、怒族与傈僳族乡村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有一批又一批青年学者在此完成人类学“成人礼”,需要一批又一批学者将论著撰写在贡山乡村大地上。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 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下一条:“深耕:影像民族志与艺术工...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2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大学新闻网设计开发 Stat.By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