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所动态 >> 正文

云浙学子共赴建水 解码云南数字乡村与农文旅发展新样本

2025-08-05  

为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并促进东西部地区发展经验的共享与相互借鉴,2025年7月31日,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师生组成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云南省建水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数字治理的双轨实践:从城市精细化管理到乡村精准赋能——浙大·云大联合实践行动”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场景展示、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乡村数字化赋能及城乡精细化管理在云南的实践案例,共同探索数字治理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途径。


平台织就“智理”网 数字“云眼”守望振兴路

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省建水县青龙镇,考察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创新应用的实践案例。在数字乡镇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向师生们展示了青龙平台的运作情况,通过无人机对矿山进行巡查并自动识别非法开采行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确捕捉政务微信群内村民的诉求,基层网格化管理确保了“事事有回应”,生动描绘了一幅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的画卷。

参观青龙镇数字乡镇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平台

在座谈会上,青龙镇有关人员与实践团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表示,平台的建设必须确保广大民众能够使用、愿意使用并且喜爱使用,这需要有人率先踏出关键的一步。为此,青龙镇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将法治、德治、自治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为解决中西部乡村治理问题提供了“云南模式”。实践团成员深有感触地说:“从利用人工智能洞察民情到使用无人机保护绿水青山,技术深深植根于实际需求之中。基层治理者的智慧与责任感,让我们目睹了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

实践团成员在数字治理专题座谈会上做交流


古寨六百载承韵 青年多业态启新

实践团的师生们深入西庄镇团山村,深入探究古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在聆听团山村民叙述其祖先的迁徙历史以及“百忍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师生们深刻体验到了那种根植于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现今,乡村青年正积极地将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巧媳妇”草编协会的成立使得每户家庭的收入平均增加了5000元,而古宅咖啡馆和锡器非遗掐丝工艺的复兴,为团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文化脉络成为推动团山发展的新动力。

实践团参观西庄镇团山村


稻浪火车载客来 智慧农田富路开

双龙桥稻田公园规划区域项目负责人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该区域,其核心为一片面积达1360亩的生态稻田,海拔高度为1314米。目前,该规划区正在积极地整合稻田小火车、亲子农园、音乐草坪等新兴业态。它持续探索“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示范点。实践团通过访谈和调研,深入理解了该规划区的设计理念、业态布局以及“农业+体验”的特色运营策略,为研究乡村振兴中农文旅结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考察资料。

实践团参观农文旅规划区双龙桥稻田公园


数智赋能焕紫韵 匠心传艺生辉脉

在建水紫陶博物馆,师生们深入探究了紫陶自起源至今的历史传承脉络以及工艺发展进程。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建水的世代传承人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陶技艺。在交流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重点复原了“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等核心工艺细节,从而加深了观众对紫陶艺术魅力的理解。同时,实践团深刻感受到,青年人才的加入与前沿科技的结合,正在有效地推动紫陶博物馆的运营创新以及古老紫陶艺术的活化传承,为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实践团在建水紫陶博物馆合影

来源:政府管理学院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上一条:云南大学徐星院士获2025未来... 下一条: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复...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