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三)

景哈哈尼族乡橡胶林里的民族相亲共荣

2025-04-21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云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大学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2025年寒假期间,田野调查团队前往西双版纳州,深入景哈哈尼族乡曼坝河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深入探究橡胶种植等生产方式变化对促进当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景哈乡位于景洪市东南,与缅甸隔河相望,国境线长34.905公里,山区面积占98.5%,森林覆盖率82.3%橡胶种植面积28.8万亩。在曼哈乡的6个村委会中,曼坝河村是种植橡胶最多最好的村。曼坝河村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橡胶种植和交易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近70年的橡胶产业发展历程中,当地不同民族的群众通过互相学习技术、开展橡胶交易等深化了联系、互动和交融,橡胶产业成为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处、互嵌式发展的关键纽带。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迁至西双版纳,他们建农场,种植橡胶树。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新移民”,为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多元性。

当地橡胶林

国有农场成立后,橡胶种植技术得以引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农场的影响和帮助下,村民们纷纷学习种植、管护和割胶技术,橡胶产业收入成为不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与农场职工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新途径。最初,在20世纪50、60年代,双方开始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当时,农场职工按统一分配获得的粮食主要是面条和面粉等,而当地村民则有自种的稻米,于是,有了面粉换稻米的交往。后来,农场职工还用村民们从未见过的香皂、大白兔奶糖、拖鞋等商品用来交换稻米等,村民们因此接触并体验到更多新鲜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对外来者的陌生感与戒备心也慢慢消除。再后来,随着村民们花费更多劳动力种植橡胶,就把空闲田地租赁给外来种植户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农忙季节,这些种植户则会在周边的汉族、傣族、哈尼族村寨聘请采摘工等,于是,各族群众一起生产劳动,进一步促进了大家的交流交往交融。

曼坝河村老年协会节日表演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关键工具,对于增进亲密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在曼坝河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年轻人或老年人,除了会讲哈尼语之外,均能熟练使用汉语。他们最初学习汉语是因为与农场职工们的交往,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在和外界进行橡胶贸易的往来中,使用汉语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此外,曼坝河村的部分哈尼族村民,尤其是那些年长者,还能流利地使用傣语,这是因为以前在曼坝河村种植水稻遭受虫害或自然灾害侵袭时,村里会请求邻近的傣族村寨提供援助。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交流、互相帮助中,不同民族的群众学会了对方的语言,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曼坝河村青年的婚礼庆典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路网在物理空间上促进了文化与心理的交融。曼坝河村作为与农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村落,其周边主要道路因割胶和运输橡胶之需求由农场建设,这些道路为村落与外界的交流及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农场、哈尼族村寨及傣族村寨等都投入了劳动力,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形成了族际互动的平台。随后的交通便捷还让村寨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目前,该村已培养出2名硕士研究生,走出了50余名任职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

各族“老庚”共同参加体育比赛

"打老庚"是曼坝河村寨周边哈尼族、傣族与汉族群众中流行的一种拟亲属关系,它是指年龄相仿但无血缘关系的人通过结拜成为兄弟姐妹,在傣语中,这种关系被称为“啵休”。这种“老庚”关系还可以跨代传承,比如当父母离世后,其子女常也会结成“老庚”,延续这种亲近关系。每逢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和傣族的泼水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老庚”们都会互相邀请至家中,共同过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交往,互相影响,不少哈尼族群众爱上了傣族建筑风格,纷纷将自家居所改建为傣楼式样。“老庚”间的往来,让不同民族在体验、理解和学习中加深了文化习俗与语言的交流,个体联系日益紧密,共同铸就了民族融合的坚实基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拓宽,当地居民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传统观念和思想也已被彻底改变。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中,曼坝河村的哈尼族青年选择配偶时,汉族成为主要对象。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外求学后,选择留居外地工作,他们往往与其他民族青年结为连理。

调查组与当地居民合照

最初,生产技术的学习交流和简单的商品交易,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文化隔膜和陌生感逐渐消融,随后,通过“打老庚”建立的拟血缘关系及族际通婚等带来了各民族群众生活的紧密交织、相亲相近,这样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积极范例。


【调查手记】在本次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及观念、文化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曼坝河村这一田野调查点,橡胶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周边民族村落与橡胶农场之间的互动,加强了汉族、哈尼族与傣族等民族的群众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在曼坝河乃至整个景哈乡,在这一自然形成的多民族交流平台上,多元民族文化的交织与融合,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绘制出一幅繁荣的景象,标志着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新篇章的开启与展现。

供稿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调查组成员:安小兰、李旭东 、赵沁、曾晓宇、李芯、何耀琳、

杨瑞晨、周蓓蕾、李春妹、肖胜萱、戚倬源、江宇、李思宇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怒江、湖州、遵义等地到云南... 下一条: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到校座谈交流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