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理念引领  改革创新

着力培养新时代一流创新人才

2025-11-10  

2025年暑期,云南大学组织了以“我们的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为主题的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来自全校11个学院20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先后前往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深入边疆基层认识理解“三个离不开”,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几年来,云南大学精心组织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云南大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围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121”工程,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践行“强基固本、求新求真”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云南大学落实“强基固本、求新求真”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聚焦“四新”建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突破。持续健全并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修订完善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

着力培养具备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以及国际化视野的一流创新人才。

依据《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行动方案》,学校主动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制定“增A去D”专业建设规划,研制AB类专业建设标准,同时整合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就业发展等核心指标,构建专业动态预警指标体系,实施“红黄牌”预警机制,持续优化定位精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结构。着力建设一批一流(A类)专业并淘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D类)专业。在教育部“双万计划”中获批4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21个省级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占比80%;获批4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22门省级一流课程。2023年,我校本科专业成功“去D”;2024年,11个(生态学、统计学、天文学、民族学、历史学、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专业成功“增A”,A、B类专业占比提高至48.89%,A类专业数和AB类专业占比均居全省高校首位。

云南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

通过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学校培育出一批本科教学一流成果。

实施多模式培养,打造基础型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小班教学、单独选拔、动态进出,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联合交换培养,聘请院士、长江学者等任导师,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开办暑期学校。在历史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数理基础科学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拓展统计学、化学等8个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生物科学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统计学、生态学、化学、地质学4个专业获批省级拔尖学生培养项目;天文学、大气科学、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获批省级拔尖学生培养项目。与此同时,学校于校内精心遴选10个基础学科,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携手合作,开办大气科学、生态学等7个专业菁英班,并与兰州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联合培养。

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开展生态学野外联合实习

多措并举培养交叉复合人才。积极探索与相关行业协同培养模式,将传统的单独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为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探索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群,以此推动学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学校精心布局10个非通用语专业、7个战略新兴专业,在28个专业中试点大类培养模式;以双学士学位的形式,开展“经济学+统计学”等5个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还通过定制辅修的方式,开展“非通用语+法学”“非通用语+新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2024年,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探索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涉外司法人才协同培养;遴选设立全球治理与国际胜任力、智能传播等7个微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申报并获批“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获批设立西南地区首个“钱学森班”,面向深空探测、深海开发、能源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与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邀请优秀人才入校开展实训指导,强化实践创新。基于10个国家级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9个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作为试点,推进产教融合。与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与云南电视台共享融媒体资源。获批1个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近3年立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241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40余项,培育省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目80余项。2023年,学校荣获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成为部省合建高校中获奖最多的高校。

项目育人培养创新创业拔尖人才。构建“六融创-五融合-四阶梯”项目育人框架,将项目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继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国家级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示范基地等80余项部省级荣誉。每年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0至800项,约70%的本科生参与其中,获国家级立项455项,立项总数居省内高校首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2项、金奖5项;获其他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249项、省级奖4000余项。

云南大学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西南区赛

下一步,学校将积极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聚焦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文化旅游、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本地支柱及新兴产业,专业布局精准对接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按照“做精文科、做强理科、做大工科、做兴农科、做特医科、做亮交叉”总体思路,推动文理工农医协同发展,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深入推进“增A去D”行动,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形成“精文强理、兴农特医、大工多融”的专业格局;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

来源:本科生院

编辑:奚利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建设... 下一条:青春浸边疆 薪火传新韵——云...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