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 >> 正文

云南大学创新第三代杂交稻核心技术通过专家组鉴定

2023-12-04  

近日,由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张毅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水稻孢子体隐性雄性核不育系繁殖新技术”,通过了科学技术部认定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思路新颖,创新性强,具有应用潜力,有利于促进杂交稻的升级换代。

杂交稻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杂交稻的主要技术特征为普通雄性核不育的运用,普通雄性核不育的育性对温、光等环境不敏感,育性恢复不需要专门的恢复基因,有利于高效选育杂交稻新品种。但由于水稻自身无法繁殖出普通核不育的全不育群体,因此普通核不育的繁殖是第三代杂交稻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新技术以提高花粉致死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纯度预警和提升功能,最终获得雄性核不育的全不育群体为目标,对现行技术的核心模块和整体进行了重新设计:用干涉水稻内源花粉发育基因的策略实现花粉彻底致死,高效提升不育系纯度;用大田常用除草剂分选可育株和不育株,提高分选准确性和降低分选成本;用水稻芽鞘紫线对繁殖的不育系进行纯度鉴定和预警,并用除草剂进行纯度提升。张毅研究员团队经多次重复验证和完善,最终获得了一种新型、高效、低成本、低风险的普通雄性核不育繁殖技术,相关设计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上述新型核不育繁殖技术为第三代杂交稻的核心底盘技术。目前,第三代杂交稻正在兴起,由于其克服了前两代杂交稻的缺点,兼具前两代杂交稻的优点,不受“恢保关系”限制,种子生产安全,有利于充分利用稻种资源,拓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种属和地域范围,高效选育杂交稻新品种,满足环境和消费者对杂交稻新品种的多样化要求,从而突破杂交稻发展的瓶颈,继续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该技术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大学第四层次人才项目、云南大学双一流项目“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和“面向经济主战场高质量科技供给”等项目的资助。

供稿:资源植物研究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上一条:药学院夏成峰团队在Nature Co... 下一条:研究生院组织开展2023年研究...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2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大学新闻网设计开发 Stat.By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