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八)

怒江片马“心向东方”的文化兴边实践

2025-11-10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云大贡献。

近年来,云南大学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2025年寒假期间,田野调查团队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片马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调查了解这座祖国西南边陲的小镇书写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动人篇章。

片马镇位于泸水市西部,高黎贡山西坡,是怒江边关第一镇,全镇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4.44公里,境内居住着景颇族、傈僳族、白族、汉族等8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互通互融的乡镇。

调研团队自福贡县沿着怒江州“美丽公路”前往片马镇,乘车约花费了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路途中大家通过导航发现了两条前往片马镇的道路,起始点均为219国道和316省道交汇处的“高黎贡山”石碑。从前,人们进出片马仅有一条人马驿道,每年将近半年的大雪封闭山路,让片马成了与世隔绝的秘境。1979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泸水市修建了公路,随后又多次进行改扩建,极大地方便了人员和物资进出片马。

片马村村口大门(图源:云南网)

途经风雪垭口,一路翻山越岭,调研团队到达片马镇片马村口,见到了向导褚玉强。这位在片马土生土长的汉子,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又是村史馆的义务讲解员,还是边境线上默默守护的“活界碑”。他的故事,正是片马各民族群众团结齐心建设家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奉献青春和热情的缩影。

调研向导:褚玉强

褚玉强首先带领调研团队前往目瑙广场和村史馆。目瑙广场是景颇族进行传统活动的重要场域,凡景颇族群众生活的地方,一般都会建目瑙广场。据褚玉强介绍,片马目瑙广场的建设过程颇为不易,茶山人在空间上离境内主要景颇族聚居区较远,许多文化元素在历史演化中与景颇族其他支系出现差异,褚玉强多次向陇川当地的景颇族长辈请教商讨,将景颇族主流观念与茶山人的自然认知相结合,最终确定了目瑙广场中的文化元素,推进广场顺利建成。

片马“目瑙”广场上的“目瑙示栋”

目瑙广场建成后,当地各民族共同在这里举行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景颇族的新米节、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白族勒墨人的尚旺节等。片马村文艺队队长褚玉华说,“我们携手同庆,不分彼此,我们是一家人”。在携手同庆中,各民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强化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远眺“目瑙”广场

2018年,片马镇人民政府为保护和传承好景颇族茶山人的民间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申报了景颇族(茶山支系)文物征集项目,此举还获得省、州民宗委划拨的专项资金。2020年,当地修缮了片马村老村委会,建立了片马村传习馆,后者经提升改造后改名为片马村史馆。

当时,村民们主动为村史馆的建设出力,其中,褚玉强七年间不断为收集片马各民族的古物而奔走,捐赠了不少藏品。目前,片马村史馆共收藏并展出景颇头人刀、景颇长刀、傈僳族竹绳、茶山服饰等上百件藏品,展现了茶山人和当地其他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此外,褚玉强还遍访片马当地的茶山人家,向老人们询问从前的生活方式,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村史馆制作了一间茶山民居微观模型。

片马村村史馆正门及简介

在政府的引导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村史馆,当地文化传承的口述传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实体,让各民族的记忆得以实体化传承,形成跨越代际的文化记忆库。村史馆构建了多民族文化共生空间,馆内陈列刻意打破族群界限,傈僳族的竹绳与景颇族的刀篮并置,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理念,象征两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互补,成为边疆民族文化共生的微观标本,打造了独属于片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枢纽。作为怒江州民族团结示范工程,村史馆还将褚玉强家族“三代戍边”的爱国故事融入展览主线,通过展示过去边境居民的迁徙抉择以及当代族际协作的现实,强化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集体意识,使村史馆成为激发村民文化自觉、促进跨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课堂。

片马村村史馆藏品

片马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块宝地,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心向东方”,历史上一直有着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基础,1961年,一批爱国少数民族人士搬迁归国,回到片古岗(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居住,成为首批归国定居的爱国边民,褚玉强的奶奶克夺妹就是其中之一。褚玉强自小便在父辈“爱边戍境”的言传身教中成长,深刻理解“心向东方”的时代意义。

中缅边界

褚玉强说,“我父亲和母亲回来后就一直生活在片马,当时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好政策。我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一直给我讲中国和缅甸以前的样子,再对比几十年来的发展差距,我们一直相信祖国将越变越好。”现在,褚玉强还将家族故事和国家的发展讲给儿子们听,爱国情怀的代际传承一直延续。

褚玉强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

褚玉强长期致力于片马当地的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承,以文化振兴带动边疆地区发展。褚玉强的父亲是傈僳族、母亲是景颇族茶山人,就其姓名而言,也能看到各民族的交融。他说,“‘褚’是我父亲那边傈僳族的姓氏转为汉姓,‘玉强’是家里人学习汉文化取的,我还有傈僳名字‘阿才富’,以及茶山名字‘扫陆’”。多民族文化基因深刻塑造了褚玉强的身份认知与价值取向,他对片马的各民族文化进行着并行式的理解与传承,努力为各民族文化的协同式发展贡献力量。

褚玉强和当地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践行守土固边之责。他们在片马“目瑙示栋”建设中强调犀鸟首北向,呼应景颇族“自北方而来”的祖源叙事,追溯景颇族的迁徙记忆;在村史馆收藏的百余件民族器物中,茶山头人刀、祭祀台等物件成为边疆历史主权的物质见证。褚玉强对调研小组说,“只有深挖民族文化根基,才有底气抵御境外势力的渗透。”这种文化自觉被转化为行动,褚玉强遍访片马老人记录口述史,将茶山人送魂仪式中的“回溯祖源地”传统与“国土不可分割”的现代国家意识相联结,形成独特的文化戍边范式,以文化振兴强化了边疆的稳固与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了典范。


【调查手记】如今的片马,是祖国西南幸福美丽的边境第一村。无论是褚玉强融合传承各民族文化、以文化认同筑牢戍边基石,还是各民族群众在包容共进中凝聚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村口的大字“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一样,凸显着各民族对家乡和祖国真切深厚的感情。各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融入群体血脉,成为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共绘边疆和美新画卷最振奋人心的力量。


往期回顾: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一) 田心社区的“民族团结幸福路”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二) 昆明民族歌舞餐厅里的民族交流交融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三)景哈哈尼族乡橡胶林里的民族相亲共荣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四)祖国边境线上的共同守望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五)丽江大东乡的露天电影和黑板报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六)桑岭古村的团结智慧:各民族都是“阿夫甲”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七)中老边境小寨的“醉美傣家”幸福路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成、李淑思、余琴娜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下一条:筑基石保障高质量发展 担使命...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